新闻动态

普京还能够支撑俄罗斯多长时间?
发布日期:2025-07-22 01:37    点击次数:152

那个雪夜,叶利钦递出的不光是核按钮,更是个快散架的俄罗斯。

冰冷的空气弥漫在克林姆林宫,每一分钟都在加重这个国家的窒息感。

国库的保险柜差不多见底了,账本翻烂了,连欠下那些天文数字债务的利息都快还不上了,拿什么养活眼前这1.46亿张要吃饭的嘴?

整个国家的收入,萎缩得只剩苏联强盛时期的区区百分之四十。

隔壁美国,打个喷嚏都能震得全球哆嗦,俄罗斯全年的家当却连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差距让人喘不过气。

大街小巷,工厂大门紧闭的越来越多,找不到工作的人像潮水一样涌上街头,眼神空洞。

经济寒冬,冻得整个俄罗斯瑟瑟发抖,看不到一丝转暖的迹象。

车臣那边,枪炮声断断续续,但从来没有真正停歇过,叛军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

叶利钦前前后后折腾了八年,军队填进去不少,愣是没啃下这块硬骨头。

曾经威风凛凛的苏联红军后代,这会儿连脸面都快丢尽了,士气低落到谷底。

老百姓的心也凉透了,聚在小酒馆或者自家厨房里,摇头叹气,怀疑这红色巨人的骨架是不是真要彻底散了。

把这副担子交到谁手上,估计接的人手都得哆嗦。

可接盘的普京,脸上找不出半点慌乱。

车臣那帮上蹿下跳的叛军,不是以为自己翅膀硬了吗?

那就用更铁血的拳头,给他们砸下去,砸到服为止。

1999年8月,那个在政坛还没多少人认得清脸的前克格勃特工,时任总理的普京,站在了决策的位置上。

俄军的铁流开始重新涌向高加索山区,目标直指车臣。

叶利钦磨磨蹭蹭耗了八年都打不开的死结,普京上来就换了思路换了打法,没有犹豫,没有废话。

先让空中堡垒——俄军的战机呼啸着把成吨的炸药倾泻到叛军精心构筑的据点和老巢上。

钢铁风暴之后,硬骨头还得步兵啃。

战火烧到了2000年初,俄罗斯的士兵们顶着西伯利亚吹来的刺骨寒风,用人命去拼,一寸一寸,硬生生把车臣的心脏——首府格罗兹尼给夺了回来。

这场迟来的胜利,意义太大了。

它像一束微弱但倔强的光,刺破了笼罩俄罗斯太久的沉沉阴霾,让麻木已久的俄罗斯人眼底,终于开始有了一点亮光,有了一点渴望。

就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普京对着镜头撂下的那句狠话,瞬间传遍了俄罗斯每一寸土地:“原谅那些恐怖分子?那是上帝该操心的事!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在机场逮着了,就在机场毙了!在厕所里揪出来?那就把他按在马桶里淹死!”

这话糙吗?够糙!但听着是真解气!字字像带着火星子,烫在老百姓心里积压已久的憋屈上。

叶利钦时代窝囊太久太久了,受够了国际上的憋屈和国内的颓丧,俄罗斯人骨子里对强人的那点渴望被彻底点燃了。

大伙儿太渴望有这么一个敢抡拳头、说狠话的头狼站出来了。

民心,就像潮水一样涌向普京,他的支持率坐上了火箭,噌噌往上蹿,最高峰那会儿,全国有接近九成的人站在他身后。

家里面,其实还埋着更大更深的雷——那些盘踞在金字塔顶的寡头,媒体给他们封了个形象的名字“七大寡头”,他们抱团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钱怪兽帮”。

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乎全成了他们私人游乐场的项目。

银行是他们的印钞机,黑金流淌的石油天然气田是他们的私人金库,连报纸、电视这些天天对着老百姓喊话的喉舌,也成了他们手里捏着的玩具。

这帮人能量大得吓人,跺跺脚,莫斯科红场的地砖都得裂几块。

他们甚至敢口出狂言,对着镜头嘲讽:“总统?给猴子根香蕉都能当!”

普京要收拾这群盘踞在俄罗斯心脏的蛀虫,策略简单直接:先礼后兵。

上来先给脸面,划定底线:各位大佬,只要你们守规矩,按时按量纳税,别再伸手进政治这潭水搅和,你们兜里的钱,你们的金山银矿,还能舒舒服服揣着。

寡头们当时什么反应?鼻孔朝天,嘴里哼着轻蔑的调调,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根本没把普京的警告当人话听。

好言难劝想死的鬼。

那不好意思了,政府工具箱里有的是锤子。

2000年6月,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俄罗斯联邦检察院动手了。

拿跳得最高、声音最大的传媒和金融巨头古辛斯基开了刀,罪名板上钉钉:侵吞国家巨额资产!手铐铐上,直接押进审讯室。

这只是个开始。

2007年,权势熏天的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人虽逃到了号称避风港的英国,俄罗斯法律的铁拳依旧追了过去,隔着海峡给他判了刑。

他在英国的奢华别墅里,最终孤身一人,用一根绳子把自己挂在了门框上。

除了阿尔法集团那位油滑的总裁弗里德曼,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夹起尾巴认怂交钱,算是保住了平安富贵。

其他几个不可一世的寡头,结局凄凉。

不是沦为阶下囚,在监狱里数着日子;就是仓皇流亡海外,在异国他乡躲着不敢踏回故土半步,往日的风光烟消云散。

这场寡头歼灭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国家经济的核心命脉——那些流淌着黑金的油田、那埋藏在地下的天然气宝藏,用铁腕重新牢牢攥回了国家的手中。

这一步棋,真正稳住了俄罗斯经济的阵脚,让这只病恹恹的北极熊,终于能抬起头喘匀气了。

紧接着的2000年到2008年,绝对是普京执政岁月里最耀眼的一段“黄金时代”。

国际油价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蹭蹭往上涨。

俄罗斯坐在石油气这座巨大的金山银山上,凭借着源源不断的能源收入,国家财政肉眼可见地变得充盈起来。

工厂陆陆续续重新冒起了烟,商场里的人气也旺了一些,老百姓的钱包也鼓了一些,经济像坐上了复苏的列车。

借着这股东风,俄罗斯愣是在全球经济的牌桌上重新抓回了好牌,稳稳当当坐回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这张重量级交椅。

对外打交道?翻开普京的字典,里面根本找不到那个笔划柔和的“软”字。

2000年3月,车臣的战火硝烟还没散尽,子弹就在头顶上嗖嗖乱飞的时候,他拒绝了办公室的舒适和安全。

一顶头盔,一件防弹衣,他自己跳上了军用直升机,降落到前线士兵们脚下沾满泥土和血污的战壕里。

握着士兵们满是老茧的手,和灰头土脸的军官们交谈,把最高领导人的问候和鼓励,直接送到最前沿的战士面前。

2005年玩得更绝了,直接登上了图-160“白天鹅”这架令西方胆寒的战略轰炸机,亲自握着操纵杆,在俄罗斯辽阔的天空疆域上进行战略巡航!

就是在那次令人瞠目结舌的飞行之后,普京留下了那句让无数西方外交官血压升高的硬核宣言:“在谈判桌上抗议一万遍?嘴皮磨破也没用!不如让我们的战略轰炸机的翅膀,就在他们的边境线上扇动一次!一次就够!”

跟美国打交道,普京把周旋艺术玩到了极致。

表面上保持着大国外交的基本礼貌,桌子底下该掰手腕、该设绊子、该使小动作时,一点都不含糊。

在美国视作后院的中东地区,他也悄然落子,布下暗桩,一点点增强俄罗斯的影响力。

对近邻日本?客气话不多说。

隔三差五就让苏系列战斗机贴着日本的防空识别区边缘飞几圈,施压的姿态摆得明明白白。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普京展示了他最凌厉的出手速度。

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刚一出来,大批武装到牙齿的俄罗斯士兵——当时还不认身份,被西方媒体称为“小绿人”——就神秘地接管了当地的机场、政府大楼等要害部门。

整个过程快得像一阵风,西方世界那边谴责声明才起草了一半,俄罗斯的红旗已经插在了克里米亚的土地上。

干净利落,出手如电。

尽管由此引爆了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成为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流血伤口。

扳着指头,回头看看普京这二十年多,真能让俄罗斯腰杆子挺得像个“强大的国家”了吗?

1999年他接手时那个烂摊子,教科书上“现代国家崩溃”的各种条件,俄罗斯差点全占满了:国库穷得叮当响,外面有车臣的战火等着烧,国际上制裁的大棒随时落下来,卢布跌得跟废纸一样,老百姓更是心散了,都懒得信国家了。

不能否认,普京确实有他的雷霆手段。

扳倒了趴在俄罗斯身上吸血的那些寡头,至少把当时千钧一发的经济崩溃悬崖给勒住了。

给俄罗斯打了一针不算完美、但总算见效的强心针。

但是,治病没除根儿。

俄罗斯庞大的经济躯体,换汤不换药,老病灶还在那里摆着。

靠卖石油卖天然气过活的老毛病,一点没改,反而更严重了。

国际油价涨的时候,国家就像坐上了印钞机。

油价一跌,国库就像破了洞的口袋,钱哗哗流。

科技发展这块?

人才在流失,创新的动力也不足,明显后劲乏力。

高科技产品的进口清单越来越长。

打仗最能暴露问题。

当年苏联留下的那些坦克、大炮这些钢铁洪流,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锈蚀得差不多了,到了大规模退役潮。

新的装备呢?换代换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

现在乌克兰战场上,俄军的表现为什么让人大跌眼镜?

坦克趴窝、电子设备失灵、后勤跟不上……这些战场上的窘迫,就像放大镜一样,清清楚楚地照出了俄罗斯军队长期积累下来的短板和虚胖。

更麻烦的是,普京自己已经71岁了。

岁月这把刀,对谁都不留情。

再强势的铁腕人物,也终有退场的那一天。

谁能接他的班?谁有那份手腕和威望,把他坚持的这条强力路线扛下去?

俄罗斯现在根本找不到这样一位能服众的继任者。

放眼望去,连个影子都没有。

而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恐惧和围堵从没停止过。

各种版本的“俄罗斯分裂论”在他们的政客和媒体口中不断翻炒,不停地往俄罗斯未来的画卷上泼洒灰暗的油彩,阴影一层又一层。

仔细想想,他当年站在世纪之交,对着1.46亿俄罗斯人发出的那句铿锵誓言——“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其分量和实现的难度,恐怕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就算时光倒流,再给他20年、40年,想把俄罗斯重新锻造成一个真正强大、根基稳固的国家,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

毕竟,核武器是吓人的铁拳头,但它变不出面包和黄油。

地下埋藏的石油天然气是财富,但总有挖干掏空的那一天!

你说未来的路在哪儿?



  • 上一篇:全球股市巨震!A股,放量!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资讯